桃園高山茶推薦-吾奶王每一杯都是一次味覺旅行

臺南自創品牌北部第一間加盟店
「吾奶王」終於開業了!

光聽名稱就富含了power💪
主打原葉茶、奶茶、鮮奶茶!

「吾奶王」楊梅店就在精華地段梅獅路二段,招牌以藍黃色為基底色調,相當有質感又醒目!

桃園手搖飲推薦 》吾乃王:自助點餐機,更多選擇,更多自由

「吾奶王」楊梅店的環境很放鬆休閒!
炎炎夏日進來點餐、等茶、內用真的超舒適~

桃園手搖飲推薦 》吾乃王:自助點餐機,更多選擇,更多自由

點餐是用自助點餐機哦!想喝什麼手指點一點非常方便又時尚!

如果遇到任何問題,有不懂的也是可以請教服務人員幫忙喔!

桃園手搖飲推薦 》吾乃王:自助點餐機,更多選擇,更多自由

吾奶王的飲品很多
除了有主打著臺灣原葉好茶、奶茶、鮮奶茶以外,還有水果特調、偏好酸甜風味的人可以試試加入脆梅的酸甜韻味的脆梅綠茶、更推薦無咖啡因的手炒黑糖鮮奶,黑糖風味層層疊疊的濃郁完全不死甜!

招牌吾王茶屬於青茶系列,選用臺灣高山茶葉~喝起來清爽口感,即使無糖也毫不澀口,僅加一分糖更能提升茶的香氣撲鼻!

奶茶控的最愛~~
「奶后」是紅茶的茶韻香為基底和鮮奶搭配的完美結合,搭配Q彈珍珠~絕配!

「吾奶王」取用原茶葉茶現泡的好茶!無糖更能品嚐回甘甜完全不澀口、茶香清甜好喝!

桃園手搖飲推薦 》吾乃王:自助點餐機,更多選擇,更多自由

吾奶王-桃園楊梅店
LINE:@womilkking
時間|AM 9:00 – PM 21:00
電話|03-4813676
地址|桃園市楊梅區梅獅路二段95號1樓

 

楊梅必喝飲料吾乃王不僅是一間茶飲店,更是一個讓人沉浸在茶文化中的空間。我們的奶王鮮奶茶和奶后鮮奶茶是由頂級茶葉和新鮮牛奶手工製作的,每一口都能感受到濃厚的茶香和奶香。這不僅是一杯飲料,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和文化的融合。楊梅不雷的飲料推薦

昨夜,奶奶又蹣跚邁進我夢里。老人雖然早已離我而去,可夢中枯瘦的身影、慈祥的笑容和絮絮叮嚀卻分明是如此真切,真切得讓我久久不愿醒來。多么希望還能攙扶著奶奶在塵世中再走一程、再續一段祖孫情緣……然而,夢中所有的美好最終都化為了刻骨銘心的痛楚,令我悵然淚下。 孩提時代是我和奶奶在一起最愜意最幸福的時光。我是家中的長子、長孫,在整個大家庭中備受眾寵,奶奶對我更是偏愛有加。但凡有什么好吃的,奶奶給我的那一份總比留給弟弟妹妹的明顯多出不少;遇有看電影、走親戚之類的“美差”,奶奶攜同的人選也一定會是我,常常惹得弟弟妹妹既羨慕又嫉妒。 在故鄉邊遠的小山村,奶奶是個頗有名氣的“文化人”。聽爺爺講,當年如果不是抗戰爆發,奶奶本應在武漢一所有名的私塾上學。雖然被戰爭打破了求學的夢想,但奶奶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學習自覺,即便在那吃飽穿暖都成問題的年代,也總是書不離手。家里時常會有一些揣著書信的鄰居登門求解。大抵是受私塾中“吟誦”式閱讀影響太深的緣故,奶奶看書總喜歡念出聲來,那忽升忽降的聲調和偶爾夾雜其中的錯別字發音讓人忍俊不禁,常常引得我們兄妹幾個哄然而笑。 奶奶是個戲迷,尤其對湖南花鼓戲近乎癡迷。在那個物質文化生活極度匱乏的年代,湖南花鼓戲幾乎成了奶奶這些農村老年人的主要精神食糧。每次附近村子有花鼓戲演出,哪怕農活再忙,奶奶都會忙里偷閑,早早邀上幾個戲友結伴前往,并且很多時候還會背上我這個“小拖斗”。在奶奶的戲癮熏陶下,我從小就對《平貴回窯》《包拯怒鍘陳世美》等故事略知一二,有時甚至還會模仿戲中人物哼上兩句臺詞、比畫幾個動作,奶奶經常被我萌得捧腹不已。 如果說順境中奶奶樂觀親和的性格滋養了我童年,那么逆境中奶奶堅毅剛強的品質則影響著我的整個人生。上小學五年級那年,厄運突然從天而降,先是我母親和爺爺相繼意外離世,接著一場火災又將原本十分拮據的家燒了個精光……在這突如其來的家庭變故與災害打擊面前,自幼就飽經磨難且身材弱小的奶奶卻是全家的頂梁柱,一次次用柔弱的雙肩扛起家庭生活重擔,以年邁之軀為子孫撐開一片晴空,硬是憑著自己的“三寸”之足,帶領全家一步一步走出這風雨飄搖。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奶奶揪心自責于這兩次家庭變故,經常一個人兀自念念叨叨,或是避著我們長時間發呆與流淚。平時酷愛看書的興趣似乎也逐漸淡漠了,即便偶爾捧書在手,也不再會像以往那樣念出聲來了。奶奶所有的心思都拴在了家人身上,生怕再有任何閃失和意外,就連偶爾遇有子女孫兒出趟遠門,也要拉著手反復叮嚀大半天。 高二那年,我報名參軍了。為了避免刺激奶奶,從體檢、政審到離家前往部隊,大家都小心翼翼地瞞著奶奶。可是在登車告別家鄉小鎮的那一刻,我卻清楚地看見奶奶在熙熙攘攘的送行人群中,一邊抹著眼淚一邊向我揮手…… 此后的日子里,我與奶奶便聚少離多了,有時甚至一兩年也見不了一次面,更多的時候只能在電話那頭聽聽奶奶親切的聲音。奶奶堅強樂觀、吃苦上進的品質無時不影響和激勵著我,使我在部隊這所大學校里得以迅速成長。奶奶對我的每次進步都欣喜不已,我也每次都承諾一有空就回去看望奶奶。然而,在常年的緊張生活中,我卻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爽約。直到有一天家中來電話告知,奶奶由于產生了幻覺,出門找我時從高坎上摔了下來,我才第一次攜妻兒專程從外地趕回去看望奶奶。令人痛惜的是待我們心急如焚地趕到家中時,奶奶卻永遠閉上了雙眼。 而今,奶奶的墳冢已經長滿了野草。在我眼里,這些野草就是祖孫情緣的種子在塵世間的繼續萌芽,將永遠生生不息。 >>>更多美文:情感散文

我的一生平平淡淡,平淡的像一杯透明的溫水,讓我覺得沒滋沒味。 我從沒有看見愛情的影子,只好把它緊緊地攥在手心。 三十以后,已經成了中年女人,在清晨,在傍晚,發出一陣陣疲憊的呻吟,卻不知道在哪里憩息。 日子,蜷在一杯溫吞吞的水里,把所有的時間,浸泡的發白,毫無生氣。 手攥著始終不忍拋棄的愛情,徘徊在門楣之外。門里,是一片起起落落的睡夢,但卻沒有自己。 想找一片草地,曬一曬太陽;想找一片太陽,晾一晾自己;想找找自己,看還能不能把愛情裁成一件御寒的衣裳。 看天空,云靜靜的飄過,風輕輕的劃過,飛鳥的翅膀,剪落一陣冰涼的咸咸的雨。 看腳下,水,積成了一面鏡子,那里面,游弋著一條美麗的彩虹,鮮潤,豐美。 敞開一直緊握的手掌,愛情,翻一翻身,化成了一只鳥兒,立在自己的肩頭,向著雨后的陽光,向著草地的那一頭,向著逐漸靠近的彩虹,啁啾而歌。 溫暖,是一種貼心的感覺,漸漸的彌漫。微笑,是一種明亮的色彩,慢慢的展開。 興奮,是一種揪心的疼愛,緩緩的溢出。激動,是一種苦苦的等待,盈盈的走來。 走三過十以后的眼睛看見了,走過三十以后的手指觸到了,在自己的手心里緊緊攥了三十年的愛情,羽化成一片葳蕤的花叢,迎風招展,流芳溢彩。不要再看自己的影子有多短,不要再看自己的腳步有多長,去吧,走進那一片豐茂的原野,走進那一雙凝視的目光,自己今后的歲月,將重新演繹,開滿歡樂的花朵。 走過三十以后,生活告訴我,自己手心里緊緊攥著的愛情,是一份滿滿的期待。 走過三十以后,生活告訴我,自己手心里緊緊攥著的愛情,是一片灼灼的陽光。 走過三十以后,生活告訴我,心不死,愿活著,就能綻開動人的笑臉。 走過三十以后,生活告訴我,以后的日子,還很長,還很多。 慢慢的人生路,有我的一份守護和溫暖,我是熱愛生活的小女人。 >>>更多美文:原創散文

千百年來,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民族與茶結下了不解之緣,堪稱嗜茶如命,他們同樣把茶融入了生命,融入了文化,還積累了豐富的飲茶經驗,創造了獨具特色的茶文化。 1 藏族民間有個諺語:“寧可三日無肉,不可一日無茶”,說的是,茶不僅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更是高原生存的必備條件。古時西藏不產茶,茶葉何時進入西藏,尚無確證。古代漢語把茶叫“槚”,藏語時至今日還把茶叫“槚”。 藏族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吐蕃松贊干布的曾孫都松芒布杰,繼位后得了一場重病,請了很多名醫都沒有醫治好。一天,他正在王宮里一籌莫展,一只口銜綠樹枝的飛鳥停在王宮的窗臺上。藏王十分驚奇,待鳥兒飛走后,派人取來樹枝仔細端詳,西藏高原從來沒有這樣的樹枝。他摘下一片綠葉,嚼在嘴里,滿口醇香,病也輕了許多。于是他派出使者四處尋找這種寶樹,最終被一位大臣在東方漢族地區的一個綠色密林中找到了。在一只聰明輕捷的馬鹿和一只穩重矯健的大象的幫助下,將寶樹運回雪域高原。都松芒布杰看到直挺挺的樹干、深綠的葉子,問:“這叫什么樹?”大臣回答:“漢地人叫槚,泡著喝能治小病,煮著喝能治大病”。這個故事記載于500年前出版的藏文典籍《甲帕伊倉》中,這與當代茶學家莊晚芳等人編著的《飲茶漫話》中的故事十分相似。這說明,茶葉最早不是用來生津止渴的飲品,而是用來治療疾病的良藥。 元代,藏族高僧塔巴杰中,30歲時,懷著一顆慈悲之心,以驚人的求知欲望,離開西藏前往巴蜀、滇南,一邊游覽名山大川、朝拜佛教名寺,一邊學習考察與藏民族息息相關的茶葉。他目光注視,心靈感知,親身體驗,掌握了大量有關茶葉的第一手資料。40歲后返回西藏,撰寫了藏族第一部茶經《甘露之海》。書中詳盡巧妙地介紹了茶之類、茶之具、茶之烹、茶之禮、茶之益,和陸羽的《茶經》有許多不謀而合處,是古代藏族傳播和發展茶文化的權威著作。 2 蜀滇是茶的發源地、生產地,與西藏相隔千萬里。但千山萬水、艱難險阻擋不住幾近狂熱的需求,被稱為黑色黃金的茶葉,從川滇源源不斷地進入青藏高原。 歷史上,中央王朝最初派往拉薩的官員,饋贈禮品多數是茶葉,茶成了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品。隨著中原地區對馬匹需求的增大,出現了“茶馬互市”,藏族人趕著大批馬群,到邊州交換茶葉。后來,分散的貿易方式被官府統管起來,分別在蘭州、雅安等地,設置了十幾個茶馬交易中心,對茶馬價比、交易數量實行統一管制。 川茶最早進入西藏各地。當時茶馬交易中心的茶基本是蜀茶,隨著川蜀茶葉不斷運來,儲備茶的倉庫不斷擴建,茶馬交換的規模不斷擴大,茶葉從西藏王公貴族的獨享飲品,擴展到普通大眾的喜愛之物。中央政府隨之加強對西藏的管理,藏區的宗教領袖、土司頭人紛紛入朝覲見,授官職封爵位,他們進貢馬匹之外,還有紅花、麝香、氆氌等土特產品,得到的賞賜品除茶葉之外還有錦緞、絲綢、瓷器,獲得的大大多于進貢的。他們將不便攜帶運輸的物品在市場交換成茶葉,朝貢互市變為茶馬互市的另一種形式,鞏固了西藏地方和中央政府的臣屬關系。 滇川的茶商看到了西藏的茶葉市場,專門制作了運輸方便、形狀耐看、品質分級的茶葉,取名叫“邊茶”, 把茶葉囤積到固定市場,單純的茶馬交易變成了邊茶貿易。后來,西藏大的寺院、貴族、商戶,組織起龐大的騾馬運輸隊,越過積雪的高山、湍急的江河,在世界最艱難的路途上長途跋涉,把茶葉運回西藏。元明清三朝形成了從滇川到西藏的“茶業之路”“茶馬之路”“茶馬古道”等多條貿易通道。茶馬貿易興盛時,僅從拉薩到雅安的商隊,每年藏歷三月出發,少則百人千匹騾馬,多則千人萬匹騾馬,浩浩蕩蕩,風雨無阻,防著盜匪,風餐露宿,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趟來回約一年有余。內地商人,也看上了藏地藥材、皮毛、馬匹等特產,擅長經商的滇人趕著馬幫把茶、糖、銅器,運到拉薩,因往返路途太遠,就在西藏租商鋪、建客棧。滇茶有悠久的歷史,茶質得天獨厚,但烘焙技術較差,麗江的木氏土司,知道納西族和藏族同有嗜茶的習俗,在滇藏接壤的永勝、維西建立了茶馬互市貿易市場,鼓勵商人到西藏經營茶葉。 清初,納西族商人李悅經營以茶葉為主的滇藏貿易,成為著名富商,清末滇茶在西藏的銷量超過川茶,當時來往于麗江和拉薩的藏族商人馬幫1萬多匹,雙程運量約2000噸。可以說,茶是藏漢友誼的紐帶,也是藏漢團結的象征。近代,英國在連續入侵西藏時,看到茶是漢藏離不開的因素之一,策劃了印茶入藏的陰謀。他們以探險家的名義組織了馬隊,把印茶從印度的大吉嶺運到拉薩,途經錫金、亞東,只有十多天的路程。企圖用印茶壟斷西藏市場,截斷西藏與內地的聯系。印茶性熱苦澀,色澤又黑又濃,制作松軟易碎。藏族寧愿舍近求遠,再累再苦也要趕著馬幫到內地馱回漢茶。 3 雪域高原,巍峨壯麗,氣宇軒昂,是蒼穹下的凈土,是大地上的豐碑,令人無限神往。但是,要在這地勢高峻、氣候寒冷、空氣稀薄的地方,生存、生活、繁衍,一要有抵御高寒缺氧的身體素質,二要有迎接自然風險的生活智慧。藏族民謠:“茶是命,茶是血”,“人人離不開茶,天天離不開茶”,道出了生息在高原上的藏族對茶的需求。 遼闊美麗的藏北草原,海拔4500米,生活在這里的藏民,依靠天然牧場逐水草而居。他們生產的是高脂肪、高蛋白的牛羊肉、奶制品,生活中必須靠茶解膩、助消化。溝壑縱橫的藏南谷地,曾是西藏農業文明的發祥地,海拔3400米,他們種植高原特有的青稞,由青稞加工的糌粑是他們的主食。糌粑無論怎么食用,都離不開茶水相伴。在西藏,糌粑、酥油、牛羊肉和茶葉是飲食的四要素,也是生活的四要素。 藏民族把生存當做文化,把生活當作藝術。藏族文化表現在融入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約束行為的自由、養成習慣的善良,在日常表現出來的是豪放、誠實、熱情。風情習俗是民族文化的標識和徽記,西藏茶文化折射出民族生存繁衍中的心理、性格和風情特征。 藏胞家如果進來一個陌生人,首先敬你一杯色澤淡黃、香氣撲鼻的酥油茶;如果你是來做客,還要給你獻上一條潔白的哈達。親友出門遠行,一家人或全村人提著酥油茶前來送行,獻上一條哈達,喝上三杯酥油茶,一路吉祥如意。婚姻中從男方家提親、擇日訂婚,到迎接新娘、舉行婚禮,缺了茶酒哈達一事無成。起居禮俗中,建房奠基,破土動工,上梁立柱,封頂竣工,喬遷之喜,茶酒哈達是必須的物品。新起灶,點火煮的第一鍋是茶;搬新房,先入屋的第一件物品是茶;求貴人幫忙,要送的禮物首選是茶;每逢藏歷新年,在佛龕前擺放的是茶、鹽和酥油。 藏族還把茶葉當作圣物,新塑的佛像,裝藏時除了金銀珠寶、五谷圣物,還必須有茶;藏民家里的積福箱,除了家族歷史相傳的寶物,還要裝上一塊茶葉。藏族把茶和鹽比喻為友誼和愛情的象征,有一首歌唱道:“來自漢地的茶,來自藏北的鹽,在酥油桶內相聚,融合而成的酥油茶,芳香又甜蜜,那是圓滿俱佳的姻緣。”300年前,一位高僧寫了一篇頌茶詞:“茶是人類的救星,以節省自己的時間,延長人的生命,人與人相互照顧,茶與水需要融合,最好的水在最高處,茶葉越過千萬山,要與碧水結緣分。”在草原放牧的,田野里耕種的,商道上趕馬的,山路上朝佛的,到了午時,搬來三塊石頭,支起大小茶鍋,舀上清泉溪水,煽起皮風袋,茶氣飄四方,人們開始圍著茶鍋席地而坐,談笑風生。這是一道亮麗的高原風景,無不滲透著茶文化的精神享受,即便這種簡易的熬茶,它的水源選擇、煮茶火候、石灶方位都是精心籌劃過的。這時煮茶講究的是火候要夠,柴煙要高,茶沫要足,茶氣要濃。 4 藏族人除了白天騎在馬上、夜里睡在床上之外,都和茶在一起。從外地到西藏旅行的人,無論在農村、牧區或城鎮,隨處都能看到茶的身影、聞到茶的飄香。除了酥油茶,城鎮最盛行的是甜茶。鍋里煮上紅茶粉,要看色澤變金黃,加進牛奶看濃度,不稠不淡再加糖。上世紀80年代初,拉薩人口不到5萬,城里的甜茶館就有100多家,進了茶室,人人一律平等。這里的客人喝茶,好像讀詩、品畫,又像是談心、辯論。這里是新聞中心,國事家事,世態人生,正史野史,悲歡離合;這里又是交易中心,察貨驗貨,討價還價,玩笑逗樂,無拘無束。鄰里不和睦,朋友有隔閡,到茶館喝上半天茶,仇怨煙消云散,重歸于好,握手言歡。有句古話:不能敬我以茶,還之以水。 “能行千里的好馬,必須配上金鞍,來自漢地的好茶,必須盛在玉碗。”藏族人除了住房,最講究的是茶具,茶鍋茶桶,茶壺茶碗,號稱四大茶具。造型美觀的銅鍋,輕巧方便的鋁鍋,精致光亮的陶鍋,熬出醇香的清茶。 最小的鋁鍋能裝一升水,煮出的茶夠兩個人喝。最大的銅鍋口徑兩米寬,深度1.8米,熊熊火焰燒開滾燙的開水,十多斤的磚茶放入水中,熬成琥珀色的茶湯,可供千人飲用。據估計,這樣的茶鍋在西藏的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和青海的塔爾寺,有數十個。茶桶是酥油茶的加工工具,茶湯、酥油在桶內攪拌而成酥油茶。紅樺木、青栗木、核桃木是制作茶桶的首選材料,不易開裂,適合當地干燥的氣候。藏北普通牧民家使用的常常是簡易的竹筒,粗壯的主干,打通竹節便能成為酥油桶。至于茶壺茶碗,最高檔的是金杯銀壺、銀杯金壺,普通的是銅壺鋁壺、玉碗瓷瓶。我在布達拉宮看到的最早的瓷茶碗圖案是:鳥兒銜茶、金鹿背茶、長壽羅漢。藏地最普通的茶具是木碗。藏族人喝茶,最講究的是夫妻不共碗,子女不共碗,每人一個木碗,人走碗隨,形影不離。百年前,上至官界要人,下至街頭乞丐,都隨身帶著喝茶的木碗。拉薩的達官顯貴腰上掛著兩樣物品,一邊是碗,用來喝茶的;一邊是小刀,用來吃肉的。緞制的碗套從七品到三品式樣不同、做工不同,從碗套可以識別官階,每次開會或辦公,不管急事緩情,首先不慌不忙地從自己的碗套里拿出木碗,從從容容地喝上三碗酥油茶。 拉薩四周的大寺院,各自的茶碗形狀也不相同,哲蚌寺的是缽式茶碗,甘丹寺的是梯式茶碗,蒼古尼姑寺的是平底茶碗,看茶碗就知道是哪個寺的僧人。伴隨著藏地飲茶的歷史進程,飲用不燙嘴、盛茶不變味的木碗,成為外出時的必備之物。現在木碗的制作越來越精美,式樣越來越華麗,推動了西藏工藝品的發展。一些藏族的說唱藝人,也有自己專用的木制茶碗,小的大如羊頭,大的幾乎和牛頭相等,一個五磅熱水瓶的酥油茶全倒進去還裝不滿。近代西藏最好的木碗來自藏南措那達旺鎮,那木碗薄如瓷碗,輕如紙杯,綿如薄鋁,是用碩大的樹瘤拋光打磨做出來的,看木頭的紋路能分出木碗等級,當年一個貓眼紋、磷火紋的木碗價值七八頭牦牛。新生兒起名之后,老人就送一個木碗喝茶用;老人凌晨起床,主婦把盛滿酥油茶的木碗端到床前;老人離開人世,家人把他盛滿茶葉和食品的木碗拋進江河。 我在云南已經生活了16年,以虔誠的心朝覲過六大茶山。古老的茶樹一到春天,繁茂著自己青春的枝葉,茂葉風聲瑟瑟,緊枝月影重重。新建的茶山,一棵棵茶樹一個挨著一個,排成一條條綠色的彩帶、一層層綠色的波紋,溫柔恬靜。我也走過茶馬古道,一條條蜿蜒于群山間的古道,用光滑的青石鋪筑,石塊、石條、石板,百里、千里、萬里,石路像一條不見首尾的巨蟒,臥伏于起伏連綿的崇山峻嶺中。這條路有時像懸在半空中的棧道,有時像直通天上的云梯,有時像穿越峭壁的羊腸小道。 茶是歷史,路是歷史,歷史是人類進步發展的記錄。我的生命在一個艱險的空間,勇敢闖沖過,靠的可能就是這條歷史的路。 >>>更多美文:人生隨筆

FRG111VE12VE

 


桃園鮮奶茶推薦 》便利與創新:吾乃王的自助點餐機服務楊梅不雷的飲料推薦 》品味、質量與科技:吾乃王的三大支柱

arrow
arrow

    g68txfv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